供销社火了!这是什么信号?
供销社火了!这是什么信号?
在2025年的资本市场与乡村振兴实践中,供销社突然成为高频词。从湖北基层社恢复重建覆盖全省乡镇,到浙江缙云“数字供销”助农出圈,从哈密瓜品牌推广活动中供销系统的活跃身影,到资本市场供销概念股的持续升温,这一承载着计划经济记忆的组织正以全新姿态回归公众视野。这种现象级“爆红”背后,是国家战略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治理升级的深层逻辑共振。
一、政策赋能:从“统购统销”到“现代流通”的范式革命
2025年6月发布的《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标志着供销社正式从历史配角升级为国家战略执行主体。这一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构建“沟通城乡、产销协同、顺畅高效”的流通体系,要求到2027年培育30家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覆盖全国的冷链物流网络,并将数字化转型列为核心任务。这种政策设计绝非简单的网点恢复,而是通过“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区域协作”的三维重构,打造农产品流通的“高速公路”。
在浙江平湖,“新仓经验”的升级版正展现政策落地的创新路径:供销社联合强村公司成立控股企业,采用“1+N”模式建设芥菜全产业链基地,通过“订单种植+冷链仓储+品牌营销”实现农户亩均增收超5000元。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机制,既避免了计划经济的行政干预,又破解了小农经济的碎片化困局,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城乡关系的探索。
二、经济重构:乡村振兴与内循环战略的双重支点
供销社的复兴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高度耦合。在供给侧,它承担着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重任。山东东平县通过“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供销社全程托管”模式,实现亩均化肥用量减少20%、粮食增产15%,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这种“服务规模化”创新,使供销社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操盘手”。
在需求侧,供销社正重塑农村消费生态。湖北咸宁的“年货节”活动中,供销社组织150余家经营主体实现销售额2300万元,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销”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更具突破性的是江苏泰州的“苏海生鲜”项目,通过社区团购与产地直供结合,将生鲜配送成本降低30%,同时创造50余个就业岗位,形成“保供稳价+助农增收”的双赢局面。这种“消费下沉”策略,实质是以内需扩张对冲外部风险的战略布局。
三、社会治理:从“行政末梢”到“治理枢纽”的功能跃迁
在基层治理层面,供销社正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抓手。福建宁德的“党建引领、村社共建”模式颇具示范意义:供销社与村集体共同出资建设为农服务综合体,整合农资供应、电商物流、金融代办等功能,使13个薄弱村年均增收9.8万元。这种“组织重构”不仅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更通过利益联结重塑了基层治理生态。
在应急管理领域,供销社的战略价值尤为凸显。2020年湖北疫情期间,供销系统紧急调运124吨消毒物资、建立76个废弃口罩回收点,并为火神山医院提供全程食材保障。这种“平急两用”能力,在当前国际供应链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成为国家战略储备体系的重要补充。河北供销社正推进的“区域应急保供中心仓”建设,正是这一逻辑的延伸。
四、资本觉醒:从“概念炒作”到“价值重估”的认知迭代
资本市场对供销社的态度转变,折射出经济规律的深层作用。2025年4月,供销大集、天鹅股份等概念股的集体涨停,表面看是游资炒作,实则是机构投资者对农业供应链价值的重新发现。数据显示,全国供销系统2024年农产品销售额突破2.8万亿元,其中电商渠道占比达35%,冷链物流覆盖率较五年前提升200%。这种“实体价值+数字溢价”的双重属性,使供销社成为资本眼中的“价值洼地”。
更具标志性的是浙江缙云的“数字供销”实践:通过直播带货与短视频营销,当地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800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这种“流量变现”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的低附加值困局,使供销社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入口”。资本的涌入不仅带来资金,更推动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的革新,加速传统组织的现代化转型。
五、文明转型:从“生产主义”到“生态主义”的范式升级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供销社正扮演绿色转型的先锋角色。福建供销系统2025年开展的“庄稼医生”培训,将土壤修复、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纳入核心课程,计划三年内培养万名新型农技人才。这种“技术赋能”直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山东东平县通过智能配肥技术,使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0%,减少碳排放超万吨。
在消费端,供销社正引领健康消费新潮流。哈密市供销社组织的“品牌赋能聚势哈密”活动中,有机蔬菜、沙棘制品等特色产品通过“溯源认证+直播推介”,在“贺娇龙助农直播间”实现单日订单超2.5万单。这种“品质溢价”机制,既满足了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需求,又倒逼农业生产向标准化、生态化转型,本质上是生态文明时代农商关系的重构。
结语:在历史纵深处把握未来
供销社的复兴绝非简单的历史复归,而是在新的时代坐标上对“中国之治”的创造性诠释。它既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创新,也是应对全球供应链危机的战略储备,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生产关系的实践探索。当浙江的芥菜通过冷链物流直抵上海餐桌,当新疆的哈密瓜借助电商平台远销海外,供销社正在书写的,是一部传统组织如何在现代性框架中焕发新生的史诗。这种变革的终极意义,在于重新定义“发展”的内涵——不是单向度的经济增长,而是效率与公平、城市与乡村、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热点资讯/a>
- 80万中产家庭吐槽:被杭二闺女今年的教育开销吓到了!
- 爽肤水品牌排名前十,挑选适合你的理想产品
- 智慧电力护航“钢铁丝路”
- 双面身份曝光,影帝醋王甜蜜小娇妻竟是全能助理,娱乐圈炸锅!
- 一位外来务工者HIV感染的血泪教训:“我以为只找男的就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