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MG42机枪那么牛,咋没延续下来?
在二战的烽火硝烟中,德国的MG42机枪凭借着其独特的设计与强大的性能,成为了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被盟军士兵恐惧地称为 “希特勒的电锯”。它射速极快,每分钟可达1200 - 1500发 ,这样的射速在当时的战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火力压制,让敌人难以招架。而且,它采用了大量冲压件,不仅制造工艺简单,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适合大规模生产,这对于战争中急需武器的德国来说至关重要。同时,MG42作为一款通用机枪,使用两脚架,配备75发弹鼓时,可作为轻机枪跟随班排作战;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时,又能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安装在装甲车或者坦克上还能充当车载机枪,其通用性大大增强了它在不同作战场景中的适用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在二战中大放异彩的MG42机枪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口径问题。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东、西德分属北约华约两个集团,武器装备也开始向集团内通用的标准靠拢。1958年,西德军队为了适配7.62×51mm北约标准弹,对MG42进行改造,莱茵金属公司按照二战时MG42的实测图纸生产,仅仅改变了口径,改造后的机枪被命名为MG1。但这只是对MG42的初步调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它与新时代作战需求之间的矛盾。
其次,从射速和人机工效等方面来看,MG42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MG42过高的射速在现代战争中带来了诸多问题。射速太快意味着耗弹量急剧增加 ,在现代步兵班编制中,很多都是一个人操作班用机枪,机枪手需要独自携带机枪和弹药,而MG42如果以其原本的高射速持续射击,一个人根本无法满足其弹药需求。在二战时德军一个步兵班虽围绕机枪制定战术,有专门的弹药手和副射手协助,但现代作战模式不同,没有多余人员专门伺候机枪。而且,高射速导致枪管发热过快,MG42在射击时需要频繁更换枪管,打两三百发就得换一次,这不仅增加了士兵需要携带的备用枪管数量,还在更换枪管过程中影响了火力持续性。尽管射手可以通过点射来控制射速,但依然无法改变其自身属性导致的耗弹快、枪管发热快等问题。相比之下,现代主流机枪的射速普遍控制在800发每分钟左右,在保证火力压制的同时,避免了MG42因射速过快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再者,在人机工效方面,MG42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没有提把,打完之后抱着扛着容易烫手,在进行战术动作时也远不如有提把的现代机枪方便。在便携性上,MG42空枪重10.6公斤,长度为一米二,而像美军的M249装了200发子弹的弹链才10公斤,长度仅一米 ,现代班用机枪追求的短小、轻便特点,MG42显然不具备,在跟随班组行进时容易拖后腿,在一些狭窄空间作战中更是受限。而且,MG42的200发弹链使用的7.9257mm重尖弹,无法像现代M249使用的5.5645mm NATO那样做成方便的弹链盒,50发的弹链虽能做成方便的弹链盒,但容量较小,对于持续作战来说不太有利。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机枪在工艺和配件方面有了巨大进步。现代枪械大量使用工程塑料等材料,使得枪支重量大大减轻,例如FN公司推出的EVOLYS轻机枪,全枪重量才5.5公斤 。同时,现代机枪还可以方便地加装瞄准镜等各种战术配件,极大地提升了射击精度和作战效能,而MG42除了最多加一个高射机枪瞄具外,几乎没有可拓展的配件空间,在功能多样性上远远落后于现代机枪。
在与现代机枪的对比中,MG42的劣势愈发明显。以美国的M240机枪为例,M240射速在650 - 950发每分钟 ,这个射速既保证了足够的火力输出,又不像MG42那样过快导致耗弹和枪管发热等问题难以解决。M240的枪管寿命也比MG42长很多,减少了频繁更换枪管的麻烦,提高了火力持续性。在可靠性方面,现代机枪经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而MG42尽管在二战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可靠性,但在面对更加多样化和恶劣的现代战场环境时,还是稍显逊色。而且M240在设计上更注重人机工效,枪身的握持手感、操作便利性等方面都优于MG42,士兵在长时间作战中能够更舒适、高效地使用。
MG42机枪虽然在二战时期凭借其高射速、简单工艺和通用性等特点,成为了战场上的明星武器,但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在口径标准、射速与耗弹、人机工效、工艺及配件等多方面都逐渐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最终只能退出历史的舞台,而现代机枪则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中,继续肩负起在战场上提供火力支援的重任。
热点资讯/a>
- 80万中产家庭吐槽:被杭二闺女今年的教育开销吓到了!
- 双面身份曝光,影帝醋王甜蜜小娇妻竟是全能助理,娱乐圈炸锅!
- 一位外来务工者HIV感染的血泪教训:“我以为只找男的就没事”
- 良心大作《乡村医仙奶爸》,告别书荒,从这一本开始!
- CBA外援新规来了,广东队头大,辽宁球迷开始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