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中方苦等,你却投日?冯德莱恩逆天而行,欧盟或彻底玩完

点击次数:107 发布日期:2025-07-29

欧盟高层最近忙得不可开交,一趟趟亚洲行,安排得还挺特别:先去日本,紧接着才到中国。这操作,可不像普通的外交行程。它背后藏着欧盟想“自主”的野心,也映照出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奈。

一方面,欧盟使劲想摆脱对中国在关键供应链上的依赖,尤其盯上了稀土。另一方面,他们又躲不开与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关税大棒一挥,欧盟对华的态度立马就变了。

七月下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一起飞去了日本。短短两天访问,日本首相石破茂和两位欧盟领导人坐下来,聊的重点就是怎么深化欧日经贸合作。

去日本前,冯德莱恩接受采访时就说得很清楚:这次去,核心目的就是跟日本合作挖稀土。目的很直接,就是要对冲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巨大影响力。

她构想的合作模式,是欧盟出项目,日本来投钱、出技术。像是三月在法国启动的欧洲首个大型稀土回收工厂,就有不少欧盟和日本的官方及私人机构参与。

冯德莱恩对这个“欧日同盟”期待很高,觉得它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甚至有人说,她希望这个联盟可以“西阻美国,东拒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监督者”。

她想在稀土、汽车电池、半导体这些核心领域,都扮演这样的角色。彭博社就曾猜测,冯德莱恩先访日本,是为了给接下来的中国之行制造些谈判筹码,毕竟他们对稀土这块不抱太大希望。

可话说回来,欧盟和日本在稀土领域的“雄心壮志”,在中国强大的全产业链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中国稀土的优势,可不仅仅是矿多,更在于几十年积攒下来的“炼”和“萃”技术。

在全球稀土冶炼分离环节,中国产能占比超过九成。从处理复杂矿石的溶剂萃取法,到伴生放射性元素的安全处置,再到规模化生产的成本控制,这都是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欧盟在法国搞了个稀土回收工厂,日本也鼓捣着“城市矿山”和深海稀土泥项目。但这些计划就算都落地,产量也只能满足全球需求的约百分之五。

关键是,高纯度稀土的分离技术,他们还得依赖中国。日本那点回收技术,成本比中国冶炼同样的产品高出三倍还多。深海稀土泥项目,商业化落地至少还得等十年。

再说,日本自己也是中国稀土的大客户,百分之八十的镨钕氧化物都靠中国进口。四月以来,中国实施的稀土磁铁出口管制,已经让不少日本车企头疼不已。

更别提法国那个回收工厂,刚动工没多久,就因为环保抗议停了半年。而格陵兰岛和非洲那些潜在的稀土产地,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也盯着呢,以后欧盟和日本想去开采,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少不了。

稀土问题只是欧盟“战略自主”路上的一段插曲。在更大的贸易层面,特别是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在四月九日宣布“对等关税”措施并暂停九十天后,欧盟对华态度悄悄变了。

以前被认为是“对华鹰派”的冯德莱恩,近两个月在谈到中国时,声调明显“全面降调”,不再像过去那样无理刁难。近期她和中方通话,欧盟的新闻稿里,甚至强调要共同监测美国关税对贸易的影响,对乌克兰危机提都没提。

尤其关键的是,本周(七月初),欧盟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和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通了电话。双方同意“立即展开”电动汽车的最低价格承诺谈判,以此取代欧盟之前计划征收的、最高超过百分之四十五的惩罚性反补贴关税。

这谈判模式,简直和2013年解决中欧光伏争端的套路一模一样。这说明欧盟承认了自己“有求于”中国的现实,也暴露出他们在美国和欧洲关系紧张时,急着想加强与中国联系的心情。

中欧领导人峰会预计七月下旬在中国举行。这次打破了轮流在布鲁塞尔举办的惯例,两位欧盟领导人主动“上门求见”,无疑是这种务实转向的又一有力证据。

另外,中国商务部四月二日宣布,延长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反倾销调查到七月五日。这个时间点,正好和美方关税暂停期吻合,也暗示了中方为谈判预留了窗口。

战略自主?其实是无奈的平衡

欧盟所谓的“战略自主”愿景,现在不得不在中国经济的现实和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外部压力之间,小心翼翼地找平衡。一方面,中方就电动汽车提出的最低售价三万欧元(约合人民币二十五万元)的谈判条件,明显比美国狮子大开口的要求更合理、更容易接受。

另一方面,中国也把话说得很明白:在维护自身正常利益的前提下,绝不会允许欧盟在谈判桌上“得寸进尺”或者“漫天要价”,更不会接受任何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协议。

如果欧盟真要一意孤行,在稀土等领域和中国“脱钩”,那他们要面临三重困境:欧洲制造业成本可能因为稀土价格暴涨而急剧增加;产品性能可能因为低纯度稀土材料而下降;而且还可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遭到中国的对等反制。

现在的全球稀土产业竞争,早就不只是单纯的资源争夺了。它已经变成了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韧性的综合较量。彭博社猜测,冯德莱恩访华前先跑一趟日本,就是因为她对中欧谈判,特别是稀土问题,“不抱太大希望”。

她这番操作,无非是想“虚空制造谈判筹码”,希望能给自己接下来和中国的过招“增添几分胆气”。可这种“战略表演”,在实打实的产业实力面前,终究显得徒劳,也暴露了欧盟在追求战略自主时的认知偏差和操作困境。

中国稀土全产业链的垄断地位,尤其是在冶炼分离环节的巨大优势,根本不是短期内靠回收一点或者开采少量新矿就能轻易撼动的。

欧盟先访日本再赴中国的外交部署,最终并没有带来他们设想的单方面优势。它更像是对复杂经济现实的一种被迫妥协,以及对华关系的重新校准。在稀土等关键领域,欧盟的“脱钩”尝试,最终撞上了产业壁垒和高昂的成本。

而在更广阔的贸易层面,面对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施加的关税压力,欧盟不得不放低姿态,寻求与中国的务实对话,甚至不惜打破外交惯例。这清楚地说明,欧盟的“战略自主”并非一帆风顺的独立宣言。

它更像是在中美博弈和全球供应链现实中,被逼无奈采取的“务实困局”。有人就说,欧盟领导人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和误判,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步履维艰。

欧盟未来的路,将是一场漫长的探索。他们必须在宏大战略目标和残酷经济现实之间,不断寻找务实的出路。这条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