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1949年前后面临的压力在教科书中没有提及
1949年前后的事,一目了然。
三大战役波澜壮阔,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新中国随之诞生。紧接着,抗美援朝战争又拉开序幕。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攀登新高峰的坚实足迹,每一步都见证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课本上并未详细阐述,那时的历史远非一帆风顺,每一步都暗藏危机,实乃步步惊心,每前进一步都需谨慎。
1949年之际,我国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分崩离析、领土丧失的境地,实令人忧虑不已。
这场危机的根源并非源自我们自身,而是源于外部势力的干扰。
身处这波涛汹涌的风口浪尖,毛主席当时所承受的压力,实非常人所能想象。
毛主席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究竟是如何引领新中国开辟出一条发展道路的?归根结底,他引领着人民,毅然决然地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紧扼咽喉的巨手
1. 须确保外蒙古的现状维持不变;2. 大连作为一个商贸港口,苏联方面应享有优先权,同时应将此港口建设成为国际性港口;3. 旅顺港需归还给苏联用作海军基地,并赋予其相应的租借权;4. 中长铁路与南满铁路应由两国共同整治,并设立合资公司进行运营,但苏联方面的利益需优先予以保障;5. 对于满洲地区,应承认中华民国的主权,其领土完整不得有变动。
这些条款对苏联而言,无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外蒙古那片广袤的土地,苏联得以牢牢掌控,无需担忧其变动;大连,这座重要的商港,优先使用权尽归苏联,这不仅极大地便利了商业活动和贸易往来,更使其发展成为一座国际性的港口,货物进出畅通无阻;旅顺港亦被重新赋予其海军基地的职能,这不仅巩固了苏联的军事地位,更确保了租借权的稳定;中长铁路与南满铁路的合营,苏联方利益优先,既可获利丰厚,又便于运输,进退自如;纵然满洲仍属于中华民国的主权范围,苏联的实际影响力却并未减弱,依旧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首先,外蒙古地处西伯利亚铁路沿线,该铁路线堪称苏联远东地区的交通命脉。
若敌军自外蒙古发起进攻,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恐将瞬间陷入瘫痪。苏联虽对蒙古独立抱有期待,实则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西伯利亚铁路的安全。
此外,考量外蒙古的地理位置,若其实现独立,那么中国的北方边界便仿佛被割裂出一个巨大的裂口。
此道裂隙一启,苏联无论意图向新疆方向扩张,抑或是在东北部搅动风云,都将对我们持续施加相当的压力。一旦局势紧张,苏联更能在转瞬间直指北京。
在60、70年代,两国关系曾一度紧张至极,苏联直接在中苏、中蒙边界部署了百万大军,这无疑给我国的北方边防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大连港与旅顺港,两座港口均敞开面向太平洋,对于苏联而言,它们是梦寐以求的热闹且不冻的港口。
若苏联将这两座码头纳入其版图,实话实说,这绝不仅仅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欣喜。实际上,它们将直接转变为苏联连接全球的海上生命线,助力苏联迅猛推进经济扩张,使国家综合实力实现飞跃。用“价值连城,堪比国家宝藏”来形容,实不为过。
在我们看来,大连港与旅顺港绝非只是两座普通码头,它们实则守护着自家的渤海门户,无人敢轻慢。
若渤海这道防线一旦失守,其后果绝非危言耸听,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军队正是沿着此道涌入我国。到了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亦沿此路径,抵达大沽口后直逼京城,战火纷飞,抢掠一空,甚至攻陷了首都北京。
此外,大连港与旅顺港与苏联本土相隔甚远,若苏联欲持续掌握这两座港口,便不得不依赖中长铁路这一关键通道。
贯穿苏联境内,中长铁路如一条动脉,自哈尔滨蜿蜒至长春,最终直达旅顺,成为维系大连港与旅顺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纽带。与此同时,它也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南北两大部分。
细细观察,若苏联同时掌控了大连港与旅顺港,并牢牢掌握中长铁路,那么雅尔塔协定中所提及的“保障中华民国在满洲的主权完整”,实则不过是空谈一场,毫无实质性可言。
雅尔塔协议宛如一把紧紧扼住中国命运的锁钥,若无法挣脱,甚至连最基本的国家安全都将岌岌可危,更遑论讨论主权是否完整的问题了。
然而,为了赢得苏联的支持,确保顺利接管东北,国民政府在抗战即将落幕之际,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实际上是对雅尔塔协议的一种默认。
为什么?
为何如此重要?东北地区地处战略要地,堪称国共两党争夺天下的关键焦点。
那时东北的工业基础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当其他地方的钢铁产量尚未突破10万吨时,东北在顶峰时期钢铁产量已飙升至130万吨以上。
在与蒋经国的会面中,苏联代表直截了当地表明立场:“若你确实具备独自应对日本的实力,我方将不提任何额外要求。然而,目前看来你尚未达到这一目标,而在此处无端挑剔,岂不是徒增言辞的冗余?”
弱国在外交领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此言的确一语中的,直击要害。
若继续拖延解放战争,绝非长久之计!
审时决断,速战速决
苏联在东北地区的步步紧逼,毫无客气可言,形势愈发紧张。
1945年10月,蒋经国与熊式辉率团抵达长春,开始着手处理东北地区的接收事宜。然而,在接管日本及伪满洲国的独资与合资企业时,苏联方面却坚持认为这些企业是其“战利品”,应归其所有,态度坚决,毫不妥协。
苏联方面提出,“政治与经济需统筹考虑”,意图将此番“战利品”视为己有,并计划与国民政府携手合作,共同管理“满洲电业”和“满洲产业”等企业。
原来如此,苏联在夺取大连港、旅顺港以及中长铁路之后,依然野心勃勃,意图牢牢掌控东北地区的经济命脉。
谈及此事,苏联对中共这一所谓的“共产主义兄弟”,实则两面三刀,一面故作亲热,一面暗中玩弄手段。
与国民政府谈判成果不佳,于是我们选择视而不见,任由民主联军在东北擅自扩大其势力范围。
在与国民政府洽谈顺利之际,随即转向对方,施以强烈压制。
例如,在1945年11月之际,苏联便直接向新入驻沈阳的中共东北局发出通知,明确指出沈阳应由国民政府接管,并要求东北局所属的各机关与部队迅速撤离沈阳。
苏联在与国民政府就“经济合作”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后,又遭遇美国意图分得一杯羹的局面。直至苏联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完全破裂,方才转向支持中共,助力他们在东北开展建设。
美国对共产党的立场始终坚定如一,而苏联实则意图维系雅尔塔体系下的规则。毛主席心中明镜高悬,胸中怒火压抑难平,他深知唯有迅速解放国家、实现统一,方能有力应对那些暗中盘算、虎视眈眈的外部威胁。
实则,在解放战争的岁月里,前方道路常布满不确定与风险,每迈出一步都如履薄冰,令人心惊胆战。
直至1948年,国际局势突兀生变,毛主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难得的契机。
1948年6月,英国、美国及法国共同颁布了货币政策指令,标志着货币改革的正式实施,并发行了印有“B”标志的新版德国马克。此举引发了苏联的不满,苏联直言不讳地指责英美法三国意图分裂德国。
随后,苏联在其领土上实施了货币改革,推出了带有“D”标志的德国马克,并且全面切断了通往柏林的交通与货运线路。此举使得三十多万驻扎在德国的苏军瞬间呈现出一种准备开战的态度。
美英两国迅速调集兵力,全面进入备战状态,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愈发浓烈,一场冲突似乎一触即发。
瞬间之间,“柏林危机”将整个欧洲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之中,美苏双方均将其他事务抛诸脑后。
1949年5月,经过一番激烈的磋商,众多国家,包括那些原本不愿采取强硬立场的美国和苏联等,最终达成了一项共识。苏联随之解除了对柏林的封锁。
当美苏这两大巨头再次将目光转向我国,方才察觉到事态似乎有所不妥。
“柏林危机”的风波方歇,辽沈战役的炮火便已点燃。待到“柏林危机”尘埃落定,三大战役已然落幕,南京亦落入了解放军的掌控之中。
在当前形势下,企图以武力干涉我国战事,其难度之高,简直有如攀天摘星。
实际上,毛主席在审视战场与捕捉机遇方面,始终展现出宏大的战略视野。后来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实则亦运用了此策略。恰逢古巴导弹危机之际,美国与苏联正忙于应对,无暇他顾,我国便选择了这一时机发起攻势。
因此,美国和苏联便开始寻求其他途径,力图继续维护在中国所能获得的既得利益。
在百万雄师即将横渡长江的关键时刻,斯大林向毛主席发出了一封电报,建议国共两党各自在长江的南北两岸分别进行地方治理。
为什么?
从苏联的角度来看,雅尔塔会议的协议才是至关重要的。假如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推进,国民党政府岌岌可危,根本无力支撑下去。
历经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毛主席坚定地宣布:新中国成立之际,对于那些丧权辱国的旧国民党政府所签订的条约,我国将坚决不予承认。
在这“一切”之中,不仅包括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亦囊括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因此,斯大林虽未能说服毛主席,便转而寄希望于毛主席能争取到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外交认可。
1949年二月,司徒雷登发表声明:唯有当新成立的中国政府继续承担现有中外条约所规定的义务,美国才会考虑承认其合法地位。
不妨这样讲,若毛主席有意让美国赋予“国际承认”的称号,便需持续遵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只要该条约得以维持,那么与苏联方面的条约亦将按常规予以认可。
毛主席当前所展现的坚定态度,令美苏两国均感困惑,一时之间不知所措。
1949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勇渡长江,成功解放了南京这座历史名城。
美国仍旧怀揣着延续那些不平等的条约的念头,意图保留司徒雷登在南京的驻留,企图再次试运气;而苏联亦不甘示弱,将使馆搬迁至广州,持续与国民政府一同陷入混乱的漩涡。
其实,美苏两国的算盘都落空了,司徒雷登还是带着失落离开了中国,苏联大使眼见国民政府撤到了台湾,也只能回自家去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
毛主席担子更重了。
废除不平等条约,这道理看似简单明了,然而付诸实践,实则困难重重。
要将我们应得之物追讨回来,实是一件让人颇感棘手的事。
斡旋,斡旋,再斡旋
1949年12月6日,毛主席踏上了前往苏联的征途,这标志着他首次走出国界,进行国事访问。
建国伊始仅两个月,国内诸多事务尚待梳理,他为何急于启程?
务必迅速行动,这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命脉,必须从苏联手中收回大连港、旅顺港以及中长铁路,岂能拖延不决?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抵达苏联后,首场会谈便直截了当,将新中国意图收回大连港、旅顺港以及中长铁路的议题提上议程。然而,斯大林对此并未给予支持,径直将这一要求驳回。
当年斯大林明确表示,此举乃是基于雅尔塔协定的明确规定,若此时加以更改,英美两国必然抓住把柄,届时他们亦能以同样理由对其他条款进行修改。
毛主席此次内心颇感失落,然而他行动迅速,旋即主动提议与斯大林进行新一轮的会晤。
1949年12月24日,两位领导人再次相聚,然而斯大林对条约之事置若罔闻,此举令毛主席颇感不悦,他当场便流露出了不满情绪。随后,毛主席干脆将自己闭门不出,任何场合均不再露面。
恰逢中苏双方正陷入不愉快的谈判之中,美国却突然横插一脚。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公开表示:美国对台湾或者中国的别的地方压根没打过什么主意,也没想派兵去插手中国当前的情况,更不会做那些容易让美国陷进中国内战的事。
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危机》的演说,在会上,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苏联占领大连港、旅顺港以及中长铁路的不满情绪。此外,他还特别提到了朝鲜半岛,指出在远东防线中,朝鲜半岛和台湾并未被纳入考量范围。
美国这个国家,其言辞间有时显得颇为不可靠。
固然略显荒诞不经,但这方法却意外有效,归根结底,毕竟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强国。
在这关键时刻,美国抛出此类言论,实则意图对苏联进行施压,并企图将新中国纳入其阵营,共同形成一股力量。
斯大林怒火中烧,即刻指令毛主席公开发表声明以示反击。苏联及蒙古亦随后发表声明,声援我国。
主席特意指派胡乔木以新闻部门负责人的名义对外与媒体简短交流,此举动激怒了斯大林,他愤然质询:怎能将此类私下交谈视作我国外交部的正式立场?对此,毛主席选择了忽视,对此并未作出任何回应。
鉴于毛主席始终不愿接待宾客,亦不轻易外出,西方媒体的反应顿时如沸似腾。英国媒体的报道更是夸大其词,撰文猜测毛主席遭到了苏联的软禁。面对外界舆论的巨大压力,斯大林不得不做出让步。
1950年1月26日,中苏代表再度聚首一堂,开启新一轮的会议议程。我国代表团提交了关于大连港、旅顺港及中长铁路问题的方案。经过两天紧张而激烈的讨论,苏联方面对方案表示基本同意,但提出了一项附加条件——他们希望保留通过中长铁路输送军事力量和军用物资的权利。
毛主席听完,语气轻松,仿佛拂过一阵微风,云淡风轻地回应道:“当然,我国同样拥有权利用西伯利亚铁路,从东北方向调兵并运送军用物资至新疆。”
最终,苏联不得不撤销了原本计划纳入的该项条款。
这份协议终于有了眉目,然而,在毛主席那里,压力丝毫未减,而更为棘手的问题正前方等待着解决。
前狼后虎,难抉择。
1950年1月30日,中苏关系渐见端倪,当时斯大林私下向金日成发送了一封密电,透露苏联将协助金日成实现朝鲜的统一大业。
这非同小可,若北朝鲜意欲对南朝鲜采取行动,美国必定不会置身事外。一旦美国出手,邻近的我国边境线无疑将受到波及。更糟糕的是,我国仅存的这块工业心脏地带也将岌岌可危。
斯大林策略高明,而新中国的海空军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美国人的挑战,渤海湾的门户势必将难以坚守。如此一来,唯有让苏联长期驻军于大连港与旅顺港以作屏障。若美国人真的发起攻击,甚至可能不得不将中长铁路的控制权拱手相让于苏联。
如此一来,苏联便能趁机稳固立足,长久地占据一席之地,难以离去。
当前,美国的政治舞台正风云变幻,局势跌宕起伏。
“这些人,时至今日,仍旧在参与制定和塑造美国的国家政策。”
这番演讲一下子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搞得全国都在喊要反对共产党思想,反共成了大伙儿谁也不能踩的红线,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随之从不友好直接升级到强硬对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硝烟弥漫,苏联代表缺席于会议,而联合国一方则果断作出决策,不仅将北朝鲜定性为“侵略者”,更同意美国牵头组建“联合国军”,竭尽全力遏制朝鲜军队的攻势。
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直接表示“台湾的归属还不算定下来”,随后下令让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想要拦住解放军往台湾动手的步伐。
1950年9月15日,美军于仁川展开了登陆行动,北朝鲜的军队随即溃不成军,半岛的局势顿时变得极为紧张。
毛主席仍旧竭尽全力抑制冲动,期盼能够避免战争,对于当时基础薄弱、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最佳的理想状态。
不过,这份忍让也不是没个头,美国攻下汉城后,毛主席就让周总理四处托人给美国带话:三八线不能碰,再往前,中国就要下场了!
显然,麦克阿瑟对新中国发出的警告置若罔闻,竟厚颜无耻地宣称渴望中国卷入战事,妄图率领美军一路推进至鸭绿江,战事结束后便欢欣鼓舞地返回国内,欢庆圣诞节。
如今,肩负重任的毛主席所承受的压力,实乃空前之巨,堪称前所未有。
若真的派遣军队,与美国相比,我们显然差距悬殊,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这场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呢?
若我们保持原地不动,那么我国东北这一工业重镇,作为新中国的“长子”,将直接面临外敌的枪炮威胁。大连港、旅顺港以及中长铁路,又如何能够重归我国掌控呢?
面对狼的阻截,后有老虎的穷追不舍,新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境地,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四面埋伏,苏联布下的陷阱,美国亦设下的圈套,各方皆期盼我们陷落其中,难以自拔。
在新中国生死存亡之际,毛主席果断决策:“我们必须迎战,不容有失!战斗的胜利果实丰富,而退缩只会导致更大的损失!”
众人常论及,抗美援朝之战,实乃新中国得以稳固根基的关键一役!
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却硬是以中国的气势赢得了胜利,不仅重塑了东亚的格局,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深远的变化。
地表最强轻步兵,最可爱之人
1950年10月19日,英勇的志愿军昂首踏入朝鲜的战火纷飞之地。
毛主席毅然将爱子送往战场,并坚定地表示:“百姓家的子女能够奔赴前线,我家的孩子同样可以。”
1951年二月,联合国颁布决议,将甫经投入战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判定为“侵略者”。
然而,此刻苏联虽已重返联合国安理会,却并未行使一票否决权来阻止该决议的通过。
事实上,自1950年代起,苏联在联合国的行径常常令人费解,难以捉摸其真实意图。
1950年1月13日,正值中苏两国正在进行外交谈判之际,苏联意外提出驱逐国民党的建议。此提案在联合国大会上遭遇否决,随即以此为借口退出安理会。
随后,斯大林向金日成发出了电报,对该领袖关于统一朝鲜的愿景表示赞同,予以首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了冲突,联合国随即通过了针对北朝鲜的谴责决议。与此同时,苏联代表拒绝了对联合国的再次邀请。
随后,在苏联代表缺席之际,安理会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紧急制裁案”,接连通过数项提案,正是这一举措促成了“联合国军”的组建。与此同时,美国第七舰队亦随之进驻台湾海峡。
苏联对此事亦明确表态:“此次,莫斯科选择置身事外。若我国重返安理会,将陷入两难境地。若投下否决票,似乎默认平壤背后有莫斯科的支持,向全世界发出信号;而若不投否决票,则等同于将朝鲜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置于孤立无援之境。”
苏联这路数不简单。
虽口头上显得不以为意,实则一旦交锋,北朝鲜一方所用的武器装备,无不源自苏联。
1950年8月1日,随着此事尘埃落定,苏联代表重返联合国安理会,并接任了轮值主席的重任。
无论苏联如何部署,抑或美国如何接棒,终究,全球似乎都未能充分认识到志愿军的力量所在。
志愿军战士尽管装备简陋,但其展现出的战斗实力却令人惊叹,他们不止一次将装备精良的美军逼得节节败退,令全球见证了何为轻步兵之极致。
“战斗民族”、“武德充沛”这样的称呼,用来描绘我们国家,实则更为恰当。
看,这正是真正的军事强国所应有的风范。
一旦你在众人的目光中展露你的才华,他们对你的评价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
简单来说,他们选中你,不过是认为你具备实际价值。
位于东欧的那一众社会主义国家,逐渐认识到新中国的分量,而我方也借此良机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昔日,当朝鲜这位社会主义的兄弟国家面临熄火之境,正是志愿军将“联合国军”驱逐至三八线。自那以后,每当中国代表在东欧的集会上亮相,无不赢得热烈的掌声,全场对他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尊严靠争取得。
的确,此次苏联得以领略新中国的强大实力,斯大林的态度亦随之发生了显著转变。
二战落幕,苏联境内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经济规模与美国相比,尚不及后者的一半。若苏联有意与美国一较高下,那么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携手合作,共同抵御,方能为国力支撑提供坚实保障。
此刻,斯大林终于展露了其诚意,将大连港及中长铁路悉数归还。待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署,旅顺港亦将重回我国怀抱。
紧接着,便是那声名远扬的“156工程”。起初,援助项目原计划分配给我们50个,但随着志愿军战事的节节胜利,项目数量亦随之不断攀升,最终锁定在156个重大工程。实际上,那时我们所能承接的项目数量也仅此而已,再多确实难以应付,合适的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根本不足以满足需求。
因此,志愿军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他们无疑是我们的至亲至敬之人!
之所以如此表述,实乃对他们深怀感激之情的自然流露。他们不仅保卫了我们的家园,更将众多先进技术和专利带回,构筑起坚实的重工业体系。这使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至少提前了十年。如今,我们享受的这些美好生活,无不依赖于他们的无私奉献。
如此一来,众人皆明,即便在那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毛主席依然坚定地表示:“参战之利,实为巨大;不参战之弊,亦甚严重!”
天不生润之,万古长夜。
东方红,太阳升。
纵然乌云偶尔遮蔽了光芒,但终究无法阻挡黎明破晓的步伐。
回望1949年前后,局势之复杂不言而喻。即便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毛主席依旧稳健前行,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仿佛先知一般,其精准度令人信服。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伟大时代,他牢牢掌控着局势。面对苏联一心想要占我国便宜的企图,他依旧保持镇定,甚至巧妙地进行了反击,使得苏联不得不主动解囊。当美国试图大肆恐吓时,毛主席毫不畏惧,一旦遭遇挑战,便是坚定回应:“有胆量就尽管来!”他出手果断而狠辣,将“联合国军”各个击破,17个阵地皆未能幸免。
那些在历史课本中仅被一笔带过的岁月,实则见证了毛主席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实际上,新中国的建立与成长历程,始终并非一马平川。
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那是因为我们身处山脚,未能目睹那些默默无闻的巨人,他们正默默支撑着天空。
热点资讯/a>
- 48岁黄晓明巴黎漫步?黑墨镜修长身材惊艳路人!
- 从青涩到成熟:戚成钢与小孟情感蜕变的必然性解析
- 中央空调买海尔好还是海信更好?售后师傅的一番话,点醒了我
- 森林狼再创辉煌,里德签下1
- 崔康熙回国养生,鲁能帅位交唐田,球迷盼换血重振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