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中国人赔了一两银子的李鸿章
众多人士将李鸿章冠以“卖国贼”之名,此称谓源于他签署了一系列被认为有损国家利益的条约。
众多人士对历史仅略知一二,于是他们对李鸿章冠以“误国贼”之名。李鸿章虽位居要职,却未能将国家引向正途,即便不至于卖国求荣,但尸位素餐、误国害民的指控,却是无法回避的。
但国之衰弱,非一人之罪。
在1870年,年满47岁的李鸿章荣任直隶总督,从而跃居为清朝九位封疆大吏中的首席。
1873年,年满五十岁的李鸿章荣膺武英殿大学士之职,正式晋升为大清帝国汉族官员中的领军人物。
身为汉人,李鸿章的官职已达顶峰,在整个清朝,仅皇帝与亲王等皇族成员的官位高于他,其余满族官员均须向他致敬。
在清朝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唯有李鸿章一位汉人官至如此显赫之位。
清朝,一个尊崇满族的王朝,李鸿章却能凭借汉人之身,官至显赫,其地位仅次于皇家宗亲,堪称一桩奇迹。
这一切皆得益于李鸿章非凡的才干,使得清王朝难以寻觅到能够取而代之的合适人选。
1888年,为了强化清朝的国防力量,李鸿章不惜重金组建了北洋水师,并从欧美引进了当时最尖端的铁甲舰。此举使得北洋水师的实力跃居亚洲之巅,世界排名第九。
1891年,户部尚书翁同龢以北洋水师成为一桩无底洞般耗资巨款,过度耗费民脂民膏为由,成功说服了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严格禁止李鸿章继续为北洋水师购置新的“舰艇、炮械、军火”。
每年分配给北洋水师的军费,其数额严格限制在200万两。
此情形迫使李鸿章不得不依赖天津新近设立的兵工厂,以生产供应北洋水师的炮弹,然而炮弹的质量却令人堪忧。
鉴于价格低廉,加之朝廷禁止从欧美采购新的炮弹,我们只得硬着头皮继续使用。
与此同时,日本每年投入海军的军费高达1000万两,是清朝的五倍之多。
这是什么概念?
北洋水师之精华,核心铁甲舰“定远号”与“镇远号”,其总价不过140万两,若再加上归国所需的路费,总计亦不超过300万两。
昔日为筹集那300万两白银,李鸿章忧心忡忡,不惜鬓发斑白,终得圆满解决。其间,他更以余款购置了“致远号”巡洋舰,一并携归故土。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日本每年划拨给海军的经费竟高达一千万两,海军官员无需为经费来源而忧心,资金便会如期而至。
在投入海军的狂热浪潮中,日本历经三年之久的积累,中日两国的差距便逐渐显现。
1894年,日本屡次对中国发起挑衅,这让光绪皇帝深感恼怒。
洋人难以招架尚可理解,然而区区日本竟敢触怒龙威,难道是活得太过于嚣张了吗?
光绪帝诏令李鸿章对日本发起战争,旨在严厉惩戒这个不遵从的邻邦。
那时的光绪帝,正值年轻力壮,血气方刚,怀揣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他的宏伟抱负,便是洗刷大清帝国在对外战争中蒙受的耻辱,立志成为继康熙大帝之后的又一明君。
日本,无疑是理想的练兵对手,地理位置邻近,且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光绪帝对于与日本开战持有极高的热情。
经过对中日双方当前实力对比的细致分析,李鸿章得出结论,此战不宜发动。
李鸿章鉴于将士难以为靠、军力薄弱以及舰船匮乏的现状,坚决抵制与日本开战,主张应通过外交途径来化解中日之间的边境纠纷。
在李鸿章看来,大清要想积攒足够的力量,光靠洋务运动带来的三十年中兴是远远不够的。
在光绪帝的眼中,李鸿章的行为显得是畏缩于战事,缺乏勇气与气节,这无疑是对他个人的羞辱,亦是对大清国威的损害。
光绪帝频发圣旨,严斥李鸿章,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亟令其迅速发起战争。
在无奈之际,李鸿章不得不下达命令,令北洋水师寻找决战良机。作为最后的补救手段,他紧急购入数艘小型船只,寄望于以此提升微乎其微的胜算。
1894年7月25日,中日之间的海战爆发,北洋水师的主力部队遭遇了日本舰队的挑战。
4小时,北洋水师全灭。
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精华,竟如此化作烟云,随风消散。
海军战败之余,清廷陆军亦接连失利,形势对日本如同破竹,清军连遭挫败,节节败退。
无奈之下,李鸿章踏上了前往日本的和平之旅,意图以数千万两赔款作为此事的最终了结。
鉴于英国与法国昔日之强盛,所赔之款不过区区几千万两,而这笔资金足以购置数十艘定远号战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足以令日本感到满意。
然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竟然开出了高达三万万两的巨额赔偿金,令李鸿章惊愕不已。
面对该条款,李鸿章断然拒绝接受,他认为所提出的赔偿金额纯属荒唐。
伊藤博文不疾不徐地言道:“三千万两分文不可少。即便清朝财政吃紧,也无妨,您拥有广阔的土地,尽可用来作为赔偿之资。”
不给也行,日军自取。
攻克一座繁华都市,便足以掠得数百万两白银,而这座城市本身的价值,更是高达两三千万两。
十几个就够了,不麻烦。
日本视台湾、青岛、辽宁等地为佳选,对东三省亦颇感兴趣。
若清朝拒不割让,致使日本不得不自行出兵夺取,则所需调动大军所增加的军费支出,亦应由清朝承担。
若不支付,日本将仍旧持续获取,届时若额外占据了你的数座城池,还望切勿责怪我国未事先告知。
假设你是李鸿章,在目睹我国军队屡遭败绩,甚至城池失守之际,面对如此苛刻的谈判条件,你又将如何应对呢?
三轮谈判均无果。
日本实则并不急于求成,若能借此良机扩张战事,夺占我国数座沿海港口城市,那自是再理想不过的境况。
此刻,一名激进的日本青年,深陷于日本政府洗脑的迷思之中,坚信中国是在欺凌日本,正是这样的愤青,对李鸿章实施了刺杀,枪弹准确击中了他的面部,铅弹头卡在了李鸿章左眼下方,骨骼之间,险些夺去了他的生命。
这颗铅弹无人敢贸然取出,直至李鸿章辞世,它始终嵌在他的左眼下方。
李鸿章自梦中醒来,非但未显怒容,反倒是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此血可以报国矣。
不久之后,李鸿章缠着绷带的影像迅速占据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位置。
我国首屈一指的朝臣,远赴日本进行谈判,竟在日本国土上遭遇了刺杀,此事荒谬至极。
转瞬间,日本便背负上了野蛮与落后的恶名,而欧美列强亦趁机介入中日之间的谈判,对日本施加压力。
欧美国家本就对日本崛起持保留态度,此次刺杀事件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借口和可乘之机。
在第四轮谈判的关键时刻,伊藤博文毅然决然地直接将价格下调至一亿两白银,以此作为对李鸿章的“医疗补偿”。
在谈判桌前,李鸿章屡屡低声哀恳,渴望伊藤博文能有所让步,哪怕仅仅削减一两千万两的数额,亦足以充当他归国的路费。
伊藤博文置之不理。
面对此等无礼之举,气愤难忍的李鸿章立誓,此生再不涉足日本国土。
然而,对于李鸿章而言,实无良策可施,能减少一亿两银子,实则已是意外的惊喜。
战场失利,谈判有何用?
坚决主张开战的光绪皇帝,面对战事结束后如何收场的难题,却束手无策,无计可施。
随之,马关条约正式签署,中国不得不向日本支付两亿两白银的赔款,签字者乃李鸿章。
这二十万两皆属纯金,绝无虚假,非同儿戏,必须如期赔还,且须以现银立即兑现。
清政府财政吃紧,遂向欧美诸国借款,并将关税等国家主权作为担保,承诺日后分期偿还债务。
甲午一战的失利,使得我国洋务运动的复兴势头戛然而止,与此同时,日本却迅速迈向崛起之路。
此举亦暴露了中国之脆弱,引致欧美列强对我国的欺凌愈发猖獗,导致被迫签订的丧权辱国之约呈几何级数增长。
1900年6月21日,历经欺凌,忍耐已达极限的慈禧太后,在愤怒的火焰中,情绪激动至极,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愤然发布宣战令,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十一国宣战。
希特勒都无此狂。
在这份宣战诏书中,不难察觉慈禧太后内心的愤怒之情,然而,她的无知亦显而易见。
战鼓擂响之际,慈禧太后下达敕令,即刻派遣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领军,火速入京,誓与十一国展开一场生死较量。
对此,李鸿章回电:
“此乱命,不奉。”
在慈禧太后的多次敦促之下,李鸿章出于对朝廷的忠诚,无奈启程,却未携带一兵一卒。他自称抱病滞留于上海,并发出了一封长篇电报,力劝慈禧太后切勿将期望寄托于义和团,以免招致严重的后果。
面临宣战的11个国家匆忙集结,构成了八国联军。然而,因路途遥远,有三国未能及时派遣军队。在这支联军中,以距离最近的俄国、日本以及驻印度的英国军队为核心力量,各自兵力均超过万人。德国仅派出300人的部队,而人数最少的意大利仅派遣了5人。
慈禧所寄厚望的义和团,在与那些仓促组建的偏师交战时,迅速败下阵来。
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成功攻克天津城。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恐慌中匆忙撤退。
紧接着,慈禧太后急召李鸿章进京,与庆亲王奕劻携手,共同肩负起代表大清国与八国联军进行谈判的重任,以期挽回败局。
叫清理。
李鸿章已78岁,垂暮之年。
怎谈?谈什么?
八国联军索要了高达一亿两的赔偿金,并迫切要求即刻支付。此外,他们还列出了一份冗长的“首恶名单”,将那些力主向洋人开战的大臣悉数列入,并下令将他们尽数处决,慈禧太后亦在其中。
最终,八国联军提出要求,强制中国解除武装,并实现永久性的非军事化。
面对八国联军提出的苛刻条件,庆亲王奕劻义愤填膺,断然拒绝接受,遂询问李鸿章有何良策可施。
在庆亲王冗长的叙述落定之后,李鸿章沉默片刻,随即以平淡的语调回应。昔日马关条约尚属城下之盟,而今敌方竟侵占了我京畿之地,我们犹如置于刀俎之上的鱼肉,又能有何作为呢?
李鸿章努力过。
李鸿章制定了具体的谈判框架,旨在寻求以赔偿了结此事,同时避免对个人进行惩罚,并力求保留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针对问题逐个击破,李鸿章提议采取与各国逐一进行单独谈判的策略,并对某些国家狂热暗示,若它们答应进行一对一的谈判,清朝将赐予更为丰厚的利益。
针对李鸿章所拟定的谈判纲要,联军统帅瓦德西持以何种立场,其态度如何?不予理睬。
瓦德西说,若中国拒绝满足联军所提条件,联军将自行发起攻势,直指西安,以捉拿慈禧这位罪魁祸首。至于巨额赔款,若中国无力支付,则须以领土相抵,若中国仍不愿割地,联军将自行采取行动,占据领土,实现对中国的全面瓜分。
我国的国防力量在他人操控之下显得极为脆弱,即便是对方随手派遣的偏师,亦难以抵挡,更遑论对对方造成丝毫伤害。
若八国联军果真意图将中国领土分割,彼时确实易如反掌。
若我扮演李鸿章,谈判策略将聚焦于维护国家利益,寻求平衡点,并运用外交技巧。
无论你提出何种策略,对方均置若罔闻。你只得选择采纳对方的提议,抑或继续争斗。
你为何总是败北?
李鸿章应对此困境采取...自杀式谈判策略。
你们索求十万万两白银,我国实难承担。若强行为之,清政府恐将陷入崩溃。一旦清政府不复存在,那么你们所期待的财富,也将化为泡影。
李鸿章向十一国使者细算了一笔账:当时清政府年收入约为8800万两白银,然而支出却高达1.01亿两。在这笔庞大的支出中,约四分之一用于偿还各国借款的利息。至于国家储备,竟分文不存,连年出现赤字,国库的空虚程度,比空荡荡的脸盆还要严重。
若尔等坚持保留清政府,大清必竭尽所能,设法筹集所需之银两。
若非保留,此十万两白银,便需由各位自行设法筹集。
关于分割我国领土,若你们执意要瓜分,那就尽管去尝试吧。我国拥有四亿五千万子民,义和团运动势不可挡,若你们胆敢派遣军队侵占,那便尽管占领便是,只是恐怕你们并无勇气派遣军队前来。
而且,英、美、德等国,诸位是否深思熟虑?若你们执意瓜分中国,又能派遣多少人手来维持秩序?若人手不足,岂不是让俄国和日本占了便宜?毕竟,他们与我国的距离远比你们为近。
清政府若意图偿还债务,唯有动用海关税收,然而海关所征收的税金,实则源自于你们——欧美列强的资金。毕竟,日俄与我国的贸易规模远不及你们,如此一来,便是以你们的财富来赔偿日俄等国。若这十万万两银额能够有所减少,对欧美各国而言,无疑将更为有利。
而且,欧美列强,你们必须深思熟虑,我们昔日为偿还赔款,曾向你们借贷巨额资金,每年需偿付的本息总额高达2500万两。
倘若清朝不复存在,不仅利息无从谈起,甚至连本金都将付诸东流。维护中国的完整,对各位而言,无疑是利大于弊。
这是李鸿章的自杀式谈判策略。
在彻底败北的战场上,这成为了为清朝争取最大利益的唯一途径。
不然还能怎么办。
最终,李鸿章成功捍卫了国家的完整,为清政府保留了最后的气力,同时亦保住了慈禧太后的生命。
至于赔偿数额,八国联军由起初的十亿两白银降至四亿五千万两,平均下来,每位中国民众需承担一两白银的赔偿。
李问:此款四亿五千万两依据何在?
德国公使回答道:
“无需多加佐证,全球普遍认同此数最为恰当。我国素来自信,自称是历史悠久的大国,人口已达四亿五千万之众。若是每人吐一口唾沫,便能将外国人淹没;若是每人缴纳一两赔款,便能让你我皆知,人口众多并不等同于国力强大。若是不开化且愚昧,人多反而可能滋生祸端。”
这四亿五千两白银,清朝实难承担,国库空虚,资金匮乏,即便是借贷,亦无从寻觅,因现今已无任何国家愿意伸出援手,向我国提供借款。
因此,此次我国赔款无需一次性交付,改为分阶段偿还。共计分摊39年,年利率为4厘,最终本息总额约为9.8亿两。此外,各省需额外筹集0.2亿两,以确保总额达到10亿两。
此款以我国关税及盐税为押。
你难道以为这笔赔偿仅仅是数字游戏,一旦清政府不复存在,就能轻易逃脱责任吗?
自1902年始,清政府每年须向列强支付赔偿金高达4700万两白银,这一数额约占国库税收的44.7%,致使我国财政沦为列强的征税工具。
1912年,国民政府一经成立,便即刻发布《告各国友邦书》,郑重承诺认可清政府与列强所签订的每一份条约,并接替其继续履行向列强支付赔款的责任。
之所以如此迅速地答应代为赔偿,实属无奈之举。
起初,国民政府的势力薄弱,依赖列强的支持。再者,这笔赔款是以我国关税收入为担保,然而,所有关税的控制权均掌握在列强手中。在这些地方,列强的驻军和军舰遍布,形成了一道不可忽视的势力圈。
若不赔偿,列强便会自行派遣军舰来索取,自寻烦恼又何苦呢?
确实少了一部分。
美国并未摒弃赔款之策,反将赔款之资投入到培养中国留学生的事业中,此举亦不失为一种合理利用。
沙俄的财政支持在1924年便告终止,这主要归因于国内爆发的十月革命。在这场革命后,崭露头角的新苏维埃政府主动放弃了赔款的要求。
1918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德国与奥匈帝国的货币亦随之被解除债务负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战胜国的一员,其贡献虽然微不足道,却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支持中国,限制俄日。
在1920年,英国与法国相继终止了赔款支付;到了1925年,比利时亦步其后尘,放弃了赔款;紧接着在1926年,荷兰亦宣布放弃赔款;而到了1933年,意大利亦加入了这一行列,宣布放弃赔款支付。
日本坚持要求中国赔款。
1937年8月,随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我国暂停了对日本的赔款支付。
1938年,庚子赔款全面停止。
庚子赔款还款持续了37年。累计支付5.76亿两。
这便是实际付出的代价,远非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所能概括。
面对这笔巨额赔款之要求,李鸿章予以应允,对于其他各项要求,亦大致予以接纳。
慈禧指示李鸿章:
“关乎全局,谈判虽可达成,却不容有失,须在两难之间寻求最轻的损害。”
在谈判席上,李鸿章孤身一人,面对十一国的外交使节,尽管身患重病,吐血不止,却依然坚持谈判,极大地减轻了清政府的损失。然而,最终签订的《辛丑条约》依旧是对国家尊严的严重践踏。
我国中学历史书记载: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傀儡,我国亦随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紧接着,让我们细读辛丑条约的原文,一探究竟,它是否真的如中学历史中所描述的那般恐怖。
第一款,第一条:鉴于德国大使男爵克大臣不幸遇害,我国应派遣醇亲王载沣担任头等专使大臣,前往德国皇帝面前,以表达我国深深的哀悼之情。
第一条第二款:于德国大使遇害之地设立牌坊,该牌坊须横跨街道,其规格应与克大臣之身份相称。牌坊上应镌刻大清国皇帝对不幸事件表示哀悼的旨意,并附上拉丁文、德文及汉文的对照翻译。
第二条第一款明确指出,对那些造成各国国家及民众伤害的罪魁祸首进行严惩。
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被判处斩监候之罪。鉴于清朝的恳切求情,特免其一死,改判流放新疆,实行终身监禁,不得减刑。
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以及刑部尚书赵舒翘,均被赐予自裁之令。
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均遭斩首之刑。
列强共列出了174人的名单,该名单囊括了几乎所有反对外来势力的文武高级官员。这些人,平日里只需稍作示意,便能令全国震动,皆因他们地位显赫,举足轻重。然而,只要稍有反洋思想或言论,一旦被洋人所听闻,便难逃惩治之命运。
在这场针对祸根的肃清行动中,慈禧太后一怒之下,斩杀了120多位大臣,主战派成员尽数被处决,其余的则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流放、监禁或是被革职的命运。
昔日因抵制战争而被夺去生命的和平主义者官员,现应恢复其原有官职,以彰显平反之意。
每一次对所谓“祸首”的处决,均在外国军队的监视之下进行。
第二款第二项规定,一旦发生外国人士遭受杀害事件的城市,将暂停举行文官和武官科举考试,为期五年。
第三款,鉴于日本使馆书记员杉山彬不幸遇害,大清皇帝特命户部侍郎那桐担任专使大臣,赴日本皇帝处传达深切哀悼之情。
第四项,针对挖掘出的外籍人士墓葬,清政府应在原址树立洗刷污名、昭雪冤屈的纪念碑。此碑将由各相关国家使馆负责监督建造,费用亦由清政府承担。在京师地区,每座墓碑的造价为一万两;至于外省,每座墓碑的造价则为五千两。
第五条,大清帝国颁布圣旨,明令禁止将军火及其制造所需之器具原料输入国境,此禁令有效期为两年。若至期各国仍认为有必要继续实施禁令,则清帝应再次降旨,以延续此禁令。
第六款规定,大清国须向各国海关支付赔偿金共计四亿五千万元,年利率为4厘,分期分摊,共计39年偿还完毕。
第七项,关于设立各国使馆区,大清国承诺将该区域专供各国使用,使馆区由各国使馆自行管辖,并负责派遣兵士进行保卫,中国公民不得在该区域内居住。
第八项,大清帝国须将大沽炮台及其所辖京师通往海滨的各重要防御炮台,悉数予以拆除。解除外国军舰武装
第九款,清政府在京城周边的几个要地,包括天津、塘沽、唐山、昌黎、秦皇岛以及山海关等地,准许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可随时抓清帝进京。
第十项,清政府须颁布法令,严格禁止军民参与任何敌视外国的组织。一旦发生针对外籍人士的侵害事件,肇事者将处以极刑,涉事官员即刻被革职,并终身不得再被录用。同时,当地城市应暂停举行文武科举考试,并将相关敕令分批张贴于全国各地,以示严肃。伤洋人,全城连坐。
第十一项,对各国通商行船条约进行修订,并设立河道管理局,负责代为维护中国在通商领域的利益。该管理局每年运行所需经费共计46万两白银,其中中国承担一半的支出。
第十二款,对各国公使觐见礼节进行修订。当外国使节前来觐见时,皇帝将亲自派遣身着黄袍的使者乘坐绿轿,如同亲王之仪,前往使馆迎接。礼节完毕后,使者将沿原路送回。此外,还应安排兵队进行全程护送。
使者须由紫禁城的正门而入,所携之国书,必由大清皇帝亲自行接。
此乃辛丑条约之十二项条款,并附带十九个附件,对上述条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规定。
四亿五千万两的赔款,虽为辛丑条约的核心条款,却并非其唯一内容。
这份条约,实乃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中国的每一根筋骨。
除了为清政府保留了一线生机,保住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别无他物得以留存,已然完全沦为了洋人的傀儡朝廷。
那金发碧眼的异族,自此刻起,便完全化身为一位金发碧眼的洋贵宾。
李鸿章所能施展的,也就仅此而已;他亦只能做到如此。
二十年后,在巴黎和会上,我国以一战的胜利国身份与会,我国大使顾维钧运用巧舌如簧之才,竭尽全力周旋,却终究未能摆脱被分割的命运。
更何况,当时李鸿章接手的是一个已然彻底沦为战败的残局。
依据正史所载,在与十一国大使进行谈判之际,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每日向李鸿章频繁发送电报,内容往往绵延千言,力陈拳乱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洋人并无任何损失。他坚称,攻陷北京乃洋人所犯之极大错误,洋人亦懂得礼义廉耻之道。因此,只需据理力争,洋人自会向我国赔礼道歉。
李鸿章回电原文:
“电报贵,勿闲聊”
张之洞日耗两百两银两用于此类无用之谈,究竟有何价值?
张之洞不傻。
正因这些电报,彼时的国人纷纷指责李鸿章为卖国贼,却未曾对张之洞口诛笔伐。
1901年9月17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正式签订,李鸿章作为代表签字。条约内容公布于众,全国范围内舆论哗然,一片指责之声。
1901年11月7日,因劳累过度,李鸿章于北京城内不幸吐血身亡。
临终之际,俄国公使仍执意于病榻旁催促,力主他即刻在俄方占领下的中国东北条约上签字盖章。
史书记载:
“薨前一小时,俄使催画押”
李鸿章临终前上奏朝廷。
臣等细察近数十载,每逢挑衅之起,无不遭遇诸多不利。尤其是去年事变,其来势之迅猛,创伤之深重,令四海为之震动。如今,和平谈判已达成,局势略有稳定,仍恳请朝廷坚守定见,对外谋求友好,对内追求富强,或许能逐渐迎来转机。
闻知李鸿章仙逝的消息,正行进在京途中的慈禧太后,泪水瞬间涌出眼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她哽咽道:
“局势尚未明朗,一旦发生不测,便将无人能分担这份重负。”
毛主席评价李鸿章为“卖国贼”。
“舟大而水浅”
船虽大,搁浅于清朝。
即便李鸿章才干卓越,但若生于那最为黑暗、腐朽的晚清末年,凭借个人之力,他实则难以有所作为。
若由他人担任此外交官职务,所谈判达成的条款,恐难与李鸿章之成就相提并论。
庆幸的是,清朝已成为历史尘埃,而新中国自1949年起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昔日李鸿章临终所盼,“外求和亲,内谋富强,或许渐露转机”之愿,慈禧太后实难胜任,而新中国则圆满实现了这一愿景。
在2021年,新中国迎来了建立72周年的辉煌时刻,其国力之雄厚,已远远超出了昔日李鸿章敢想都不敢设想的范畴。
在这年度的交锋中,中国官员于谈判桌前对美国这一世界强国所展现的坚定立场,便是:“岂能在中国面前妄言,你们是以实力为筹码与我方对话?”
昔日,整个清朝时代,无数中华儿女心中梦想着能在谈判桌前,对着那十一国的谈判使节们掷地有声地表达这等强硬之言,然而,最终竟无一人敢于开口。
那般压抑而艰辛的时光,将不再在中国重演。
热点资讯/a>
- 48岁黄晓明巴黎漫步?黑墨镜修长身材惊艳路人!
- 从青涩到成熟:戚成钢与小孟情感蜕变的必然性解析
- 中央空调买海尔好还是海信更好?售后师傅的一番话,点醒了我
- 森林狼再创辉煌,里德签下1
- 崔康熙回国养生,鲁能帅位交唐田,球迷盼换血重振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