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丢了饭碗了吗?恢复工资与通行可行,给人尊严与未来
镜头里有个叫拉乌夫的中年人,手里握着一把扫帚,每天靠50谢克尔(约15美元)吃饭。他的脚步沉重,不只是因为职业卑微,更因为自2023年10月战争爆发后,那扇通往以色列施工现场的门被生生关上:工作许可被吊销,报酬断了,生计被切断。一个人的悲歌,被数据迅速拉回到宏观现实——战前西岸失业率约12.9%,最新估计已飙升到30%以上,数十万劳动者一夜跌入失业深渊。
表面上看是岗位减少、跨境劳工受限;深一层是制度性的财政和金融堵塞。税款被扣留、财政转移被冻结,结果是医院、学校、公共工资发不出来。阿卜杜勒·卡里姆教授的估算显示,巴勒斯坦公共债务已超过GDP的130%,这不是一个抽象数字,而是财政濒临崩溃的警报。银行体系也在受压:大额存款受限、支票难兑、兑换点被袭击,美元和第纳尔从“保值手段”变成了稀缺资源。面包、学费、电费都被裹挟进政治与暴力的旋涡,普通人的日常被撕成碎片。
再看结构性变化:以色列正在用外籍劳工替代巴勒斯坦工人。一旦这种替代成为常态,战争结束也很难恢复那些岗位,劳动力市场会发生去本土化的重构——这意味着长期就业机会被挤出,家庭收入断层变得难以弥补。
后果不仅是眼下的贫困和人道危机,更有长期风险:劳动者尊严被掏空、社会信任被侵蚀、年轻人对未来失去预期。有人在街头说,“孩子在昏暗灯光下写作业,我能给他什么希望?”答案显而易见:不会有人愿意长期投资教育和创新,社会活力被抽干,动荡的代价会更加沉重。
那么,有没有可行的出路?这里有几条务实的建议,既着眼眼前,也考虑长期可持续性。
恢复并保障税收流动
在国际斡旋下尽快释放被扣的财政款项,确保公务员工资、医院和教育经费到位。短期恢复公共支出,是稳定民生的第一步。
分阶段恢复劳工许可与通行
把“就业”作为切入点,通过透明的许可机制和第三方监督,降低非法翻越带来的风险,给家庭合法的收入途径。
重建金融通道与流动性
由国际金融机构牵头,短期注入流动性,保护银行体系运转,恢复支付和兑换市场的信心,让市场动起来,物价和供应链压力才有缓和的机会。
推动人力资源转型与本地就业
支持小微企业、农业和服务业,以职业培训与微贷为抓手,减少对单一外向劳动输出的依赖,让经济更有韧性。
扩大人道援助并推动政治降温
国际社会(包括中国)除了增加救援和重建投入外,应在政治层面推动冲突降级与对话,使经济恢复有可持续的政治前提。
有读者在评论区写道:“救济可以暂时喂饱肚子,但没有出路,绝望会把人吃掉。”我也这样觉得:没有健康的政治环境,任何经济刺激都像给病人打强心针,能撑一阵,但治病无望。对外界而言,短期的人道援助很重要,但更需要推动制度性安排和政治解困,帮助受冲突影响的民众恢复基本生计和未来预期。否则,拉乌夫式的个体悲歌只会在更大群体层面不断重复。你若是路人,看着邻居失去饭碗,你会怎么做?
热点资讯/a>
- 苏超开赛,安徽比江苏还散装
- 5000w的比尔全是问题500w的比尔全是优点, 快船为啥这
- 何小鹏只花28万,让雷军为小鹏G7“代言”?
- 老外游客吃油条忘给钱,次日带翻译过来道歉,店长一句话让老外震
- 电影《灌篮高手》换配音演员引批评 片方发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