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乌军空城计被识破!俄军敢死队直捣红军城,连下两城,泽连斯基震惊

点击次数:165 发布日期:2025-08-05

战场上最近出现了些怪事,让人有些想不明白。一支俄军的精锐小队,带着拼命的准备,直接冲进了战略要地红军城的中心地带。结果让人意外,守城乌军的主力部队,竟然好像蒸发了一样,城里几乎没什么人了。

这还不是个例。就在这事儿过了没几天,另一个地方,乌克兰人一直视为“堡垒”的恰索夫亚尔市,在经历了九个月的残酷战斗后,也被俄罗斯国防部正式宣布,已经完全控制。

一边是突然“没人了”的空城,一边是死磕到底后彻底“耗尽”的死城。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结局,是不是在暗示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乌克兰军队的防线,是不是已经快撑不住了?俄军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空城与死城:前线疑云

红军城那出人意料的安静,立刻成了前线最受关注的焦点。7月25日,俄军派出的这支精英突击队,人数不多,大概就二三十人到五十人之间,他们本来以为会有一场恶战。

但当他们成功渗透到红军城市中心时,却没遇到任何预想中的激烈抵抗。本该在这里驻防的乌军第155旅、第68旅、第117旅和第32旅等精锐部队,竟然全都消失了。

整座城市,几乎看不到主力部队的防御痕迹。俄方分析说,城里虽然还有约4000名平民,但乌军主力似乎已经撤走,可能把平民留在了城里。

有亲乌克兰的媒体和分析人士尝试解释说,这是一种“战术调整”,是为了引诱俄军进城巷战,然后再进行反包围。

不过,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站不住脚。考虑到乌军目前的兵力状况,要在这样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进行大规模反包围,难度实在太大了。

跟红军城的“人去楼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恰索夫亚尔市的惨烈收场。2024年4月,俄军突击队第一次踏入该市东区,标志着长达数月的拉锯战正式开始。

战事随后不断升级。到了2024年8月,俄军成功跨越了被他们称为“臭水沟”的天然障碍,攻入了恰索夫亚尔市的西区,战斗迅速演变为激烈的城市巷战。

进入2024年11月底到12月初,俄军对恰索夫亚尔市发起了全面总攻。这场持续的攻城战,从总攻开始算起,就足足打了八个月。

俄军南部集团军是这次进攻的主力部队,他们面对的是乌克兰武装部队的“丹尼尔王”第24独立机械化旅和国民警卫队第18旅。

这两支乌军部队都是精锐,进行了长期而顽强的抵抗。但最终,据俄方消息,他们被俄军包围并最终消灭,防线彻底崩溃。

7月31日,俄罗斯国防部正式宣布,经过九个月的持续战斗,俄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恰索夫亚尔市。乌克兰方面至今没有对此消息作出公开回应。

你看,一边是在决战前夜突然消失,另一边是血战到底后默默陷落。这两种不同的战场结局,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乌克兰军队的防御体系,在俄军持续的高压下,或许真的已经到达了极限。

耐心与绞肉:俄军策略拆解

俄军在东线战场上最近的进展,并非偶然的战术胜利。这背后,一套从“巴赫姆特绞肉机”战术中吸取经验,并经过升级强化的系统性消耗策略正在成功实施。

他们现在用的,就是靠着压倒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对乌军防线持续施压。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乌军要么在死守中被耗尽,要么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放弃重要的战略要地。

就拿红军城方向来说吧。乌克兰总指挥官西尔斯基,早在今年6月28日就公开确认了,俄军在这个方向集结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0万人。俄方自己说的数据,更是达到了11万人。

俄军在这里部署了包括第51集团军、第90坦克师等番号的重兵,形成了对红军城的三面合围态势。光是这样庞大的兵力集结本身,就是对乌军巨大的心理和军事压力。

然而,尽管拥有压倒性优势,俄军并没有急着对红军城发起总攻。他们采取了一种“围而不打”的策略,这种选择,既有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有更深远的战术意图。

俄军突击队进城后发现平民,这可能是他们避免直接大规模攻城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他们或许想复制“巴赫姆特绞肉机”的成功经验。

也就是说,他们想把红军城变成一个巨大的磁场,持续消耗乌军的有生力量。通过长时间的围困,逼迫乌军不断投入兵力来增援,然后利用火力优势,逐步削弱其精锐部队。

恰索夫亚尔的战役过程,完美展现了这种消耗战术的效果。长达九个月的持续施压中,俄军一直用无人机侦察校射,配合重火力对乌军的工事和补给线进行不间断的打击。

这种持续的火力覆盖,导致恰索夫亚尔守军的指挥系统陷入混乱,后勤补给线被切断,部队士气也因此崩溃。最终,乌军被彻底“磨平”,失去了突围的能力。

红军城与恰索夫亚尔,虽然结局不同,但都是俄军这种战略耐心下的产物。前者是乌军在巨大压力下主动撤退,后者则是在持续打击中被迫崩溃。

这说明俄军的胜利并非偶然的战术突破。这恰恰是他们战略规划的必然成果。他们正在系统性地“磨穿”乌克兰军队的防线,最终实现他们的“收割”。

枢纽失守:多米诺骨牌效应

恰索夫亚尔和红军城的战局演变,对乌克兰来说,远不止是局部战场上的失败那么简单。这两座城市的失守,将对其东部整体防线,乃至整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带来釜底抽薪般的打击。

恰索夫亚尔的战略价值非常关键。它紧挨着阿尔乔莫夫斯克(巴赫姆特),是通往乌克兰东部核心防御枢纽——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城市群的门户。

俄军拿下这个地方,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打开了通往这些坚固城市群的进攻通道。这实际上打破了乌军原有的纵深防御体系。

而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的战略价值,可能更具致命性。它不单单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枢纽,更是乌克兰东部前线的“生命线”。

这座城市是连接多个重要城市的铁路和公路交通中心。乌军东部战线的所有物资运输、部队增援以及伤员后送,都高度依赖红军城的交通网络。

一旦红军城易手,乌克兰东部战线的后勤补给线将面临被彻底切断的风险。这将直接影响前线部队的作战持续能力和生存状况。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红军城拥有乌克兰唯一的焦煤生产基地。焦煤是钢铁工业的关键原料,对乌克兰的军工生产至关重要。

同时,焦煤也是冬季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红军城,将对乌克兰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和能源安全造成双重打击,直接动摇其经济命脉。

恰索夫亚尔的陷落,为俄军打开了战役层面的大门。而红军城的即将易手,则可能从后勤和经济上,动摇乌克兰整个东部战线的根基。

这两起事件叠加起来的影响,预示着这场战争可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它不再仅仅是高强度的阵地对峙,而是关键节点失守可能引发连锁崩溃的危险局面。

结语

红军城那令人不解的寂静,恰恰是恰索夫亚尔式“绞肉机”长期运转之后,不可避免的回响。当一支军队的有生力量和战斗意志被消耗到极限时,战场上显现出来的,就不再是猛烈的抵抗。

相反,人们看到的,会是一种令人错愕的防御真空。俄军正在通过将战略耐心,一步步转化为战场上的实际胜利,系统性地瓦解乌克兰的整体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