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形象崩塌:两年时间,从同情到孤立
2025年9月26日,联合国大会演讲厅上演了戏剧性一幕: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刚踏上讲台,阿拉伯国家、拉美左翼政权、非洲多国代表集体起身离场,欧盟外交官低头刷手机,场外抗议者高呼“停止种族灭绝”。 内塔尼亚胡试图用二维码胸针引导观众回看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的袭击,但无人买单。 这场面浓缩了以色列两年内的坠落——从“全球同情”的受害者,沦为“国际弃儿”。
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成为以色列形象转折的导火索。 2023年10月后,以色列对加沙的“不对等报复”导致超过6.5万人死亡、16万人受伤,200万人流离失所。 医院、学校、难民营甚至划定的“安全区”遭连续轰炸,加沙93%的家庭无水可用,近三分之一居民连续数日未进食。 TikTok上,巴勒斯坦女孩举着水泥灰般的生日蛋糕问:“为什么我的生日是这样? ”这些画面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将以色列的“反恐”叙事击得粉碎。
欧盟报告指出,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违反国际人道法,尤其是对援助分发点的袭击造成995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办公室警告,加沙医疗系统已崩溃,过半供水系统瘫痪,公共卫生风险急剧上升。
以色列的传统盟友纷纷倒戈。2025年5月,英国、法国、加拿大三国联合声明,警告以色列若不停火将面临制裁;德国作为以色列第二大武器供应国,禁止整装武器出口;西班牙一次性出台9项制裁措施。 同年7月,25个西方国家联合谴责以色列,欧盟宣布部分中止《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对价值58亿欧元的以色列商品加征关税。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两国方案”的推进。 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计划单方面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合国大会以142票通过支持“两国方案”的《纽约宣言》。 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罕见形成统一战线,57国在多哈紧急峰会上谴责以色列,埃及、约旦、沙特等“亚伯拉罕协议”签署国召回大使。
国际资本用脚投票回应以色列的孤立。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管理1.8万亿美元资产)于2025年5月撤资,理由是“以军行为违反国际法”;英国养老基金、爱尔兰战略投资基金紧随其后。 2023年,以色列外国直接投资从230亿美元暴跌至151亿美元,降幅34%。
也门胡塞武装对地中海航运的袭击导致以色列第三大港口埃拉特港破产,外贸额缩水超60%。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两次下调以色列主权信用评级至历史最低的BAA1,惠誉和标普将其降至“A级边缘”。 战争成本已累计达2500亿谢克尔(约660亿美元),占以色列GDP的12%。 以色列银行警告,若战事持续到2025年底,国家财政将面临“技术性破产”。
美国成为以色列孤立中的矛盾体。 2023年10月以来,美国向以色列秘密交付超过9万吨武器弹药,连续六次在安理会否决加沙停火决议。 但面对国际压力,美国态度出现裂痕:在2025年9月的安理会谴责投票中,美国投下赞成票;拜登政府空投加沙的3.8万份食物被指“杯水车薪”,许多物资飘进大海。
美国的态度转变与国内政治密切相关。密歇根州初选超10万张“抗议票”冲击拜登选情,美军现役军人在以色列使馆前自焚抗议,迫使美国政府调整策略,但本质上仍是“声音给巴勒斯坦、炮弹给以色列”。
以色列内部矛盾加速其孤立。内塔尼亚胡政府依赖极右翼联盟维持权力,2025年征召5.4万名极端正统派服兵役的计划引发联合托拉犹太党威胁退出执政联盟,导致内阁仅靠68个议会席位(总数120席)勉强支撑。 最高法院多次裁定内塔尼亚胡的政策非法,包括其解雇贪腐案调查官员的行为。
具有双重国籍的以色列人加速外流,战争半年内移民增长285%。 分析认为,内塔尼亚胡将冲突视为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但结果是将以色列拖入更深的国际孤立。
以色列曾以二战受难历史赢得道德同情,但加沙行动彻底撕裂这一形象。欧洲民调显示,对以色列支持率跌至7%-18%,德国街头每周有万人抗议,法国民众焚烧以色列国旗的画面登上头条。 2025年4月的全球调查中,56%受访者认为以色列对全球影响负面,仅17%持正面看法,使其成为“国际形象最差国家”。
国际刑事法院对内塔尼亚胡发出逮捕令,限制其出国活动;联合国通过17项谴责以色列决议,支持率创新高。 正如以色列前外交官所言:“我们赢得了战场,但输掉了世界。 ”
热点资讯/a>
- 80万中产家庭吐槽:被杭二闺女今年的教育开销吓到了!
- 爽肤水品牌排名前十,挑选适合你的理想产品
- YOSHIKI哀悼车祸去世的YOSHI 后者曾参加其节目
- 双面身份曝光,影帝醋王甜蜜小娇妻竟是全能助理,娱乐圈炸锅!
- 智慧电力护航“钢铁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