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粟裕:头中弹片却逆袭成“战神”,他如何用诈术玩晕敌军?

点击次数:79 发布日期:2025-10-09

#历史开讲#一场看似毫无胜算的仗,到了粟裕手中,却能化腐朽为神奇。

1934年寒冬,安徽谭家桥。

一位27岁的红军指挥官紧握流血的右手,眼看着战友寻淮洲身中数弹倒下。

这一战,红十军团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

这位指挥官就是粟裕。

谁也不曾想到,短短十二年后,他将成为华东战场上的“常胜将军”,让国民党名将王耀武感叹“有如丧父之痛”。

从兵败谭家桥到孟良崮大捷,这位没上过一天军校的侗族将领,如何练就了让毛主席称赞“最会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

他又是用什么妙计一次次让敌军“听命”于他?

一、鲜血教训:谭家桥的惨痛记忆

1934年12月,谭家桥战役打响。

红十军团轻敌冒进,指挥失误。

对手正是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补充第1旅。

红军当时条件艰苦到什么程度?

年仅22岁的军团长寻淮洲牺牲后,王耀武部队挖开他的坟墓,发现“上身无衣”——原来他的衣服已被战友穿走,继续战斗。

粟裕手部受伤,却只能带领少数部队突围。

当他抵达安全地区等待主力时,却迟迟不见踪影。

方志敏、刘畴西等战友最终被俘就义。

这场惨败像一把尖刀刻在粟裕心里。

他曾回忆:“等到下半夜没有见大部队到来,第二天也没有来,第三天、第四天还没有来...”

那种焦急与无奈,成为他一生难以释怀的痛。

然而,这位铁血将领没有沉溺于悲痛。

谭家桥的教训让他深刻认识到:指挥艺术决定部队存亡。

二、诈敌高手:让敌军“听命”的魔术手

抗战时期,粟裕的指挥艺术日趋成熟。

他最拿手的就是“声东击西”,让敌人乖乖“听命令”。

1940年姜堰战役,粟裕要打姜堰,但敌人有6个团守卫。

强攻?伤亡太大。

粟裕妙计一出:派一个纵队大张旗鼓佯攻海安,造成东进假象。

果不其然,敌军像听了粟裕指挥一样,把姜堰兵力调走一部分。

更精彩的是莱芜战役。

1947年,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率53个旅南北夹击华东野战军。

粟裕一面摆出在临沂决战的架势,一面在运河上架桥,声称要西进与刘邓会师。

陈诚果然上当,在徐州吹嘘:

“陈毅残部已无力与国军决战,企图偷渡运河”。

他甚至不能容忍部下王耀武的谨慎,严令北线部队重新进军,结果乖乖钻进粟裕设下的口袋。

粟裕的“诈术”在天目山战役中更是玩得出神入化。

1945年,面对国民党李觉部6.5万人的进攻,粟裕只有2万人。

他决定佯败诱敌。

部队撤退时,粟裕故意让士兵把破军帽、烂草鞋丢得遍地都是,甚至让人抬着大红棺材行进。

这一招立竿见影,敌军被“捷报”冲昏头脑,迫不及待跳进陷阱。

最终,粟裕杀了个“回马枪”,歼敌1.2万余人。

三、心细如发:用“算盘”打仗的指挥官

粟裕不仅善用诈术,更以心细如发著称。

孟良崮战役的三个插曲,完美展现了他的这一特质。

1947年5月15日夜,孟良崮战役激战正酣。

我军伤亡较大,弹药奇缺,有人主张“撤出战斗”。

粟裕却分析:

敌军增援部队的距离、实力、推进速度,加上我军阻击部队的状况,结论是——有把握在敌援军靠拢前,全歼孟良崮之敌。

16日拂晓,又有人建议晚上再打。

粟裕却命令大白天发起总攻。

这一反常规的做法把敌人打懵了,连蒋介石空投的补给品都成了我军的“礼物”。

最令人称奇的是,战役结束后,粟裕发现歼敌数字比预期少了7000人。

他立即命令部队返回战场,果然在隐蔽凹地发现藏匿的敌人。

这份细心,令人叹为观止。

粟裕的心细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

1948年,他三次“斗胆直陈”,向中央提出不同于既定战略的建议,甚至直接质疑中央决策。

第一次是1946年夏,中央令粟裕率兵出淮南,他却建议“在苏中先打一仗”。

结果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第二次和第三次,他建议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歼灭战。

最终中央采纳建议,为淮海战役奠定基础。

四、战神炼成:从重伤员到无敌将

粟裕的军事才能并非与生俱来。

他的成长之路,充满荆棘与坎坷。

粟裕的命有多硬?

1927年南昌起义后,粟裕在武平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右耳上侧头部穿了过去。

排长卸下他的枪,丢下他走了。

粟裕硬是凭着顽强意志,挣扎着追上部队。

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时,子弹击中他左臂动脉,医生建议锯掉左臂,他拒绝,最后竟奇迹般康复。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粟裕一次次与死亡擦肩。

在浙南,游击队被追兵紧追不舍,实在跑不动了,只能钻进荆棘丛。粟裕后来回忆:“那真是紧张极了!困难极了!”

还有一次突围中,粟裕差点被漩涡卷走,多亏战友递来伞柄才获救。刚上岸,敌人又追来了。

这些生死经历,磨炼出他超强的生存智慧和敏锐直觉。

多年后,一次战斗中,粟裕用望远镜看到对面山头敌人在准备炮击,他放下望远镜拔腿就走。

瞬间,炮弹就落在他刚才站立的地方。

这种近乎本能的战场直觉,正是从一次次生死考验中锤炼出来的。

五、传奇继续:从战场到骨灰撒放地

1984年,粟裕逝世后,骨灰撒在全国八处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陪伴当年牺牲的战友。

其中两处特别值得铭记:安徽谭家桥和山东孟良崮。

从1934年兵败谭家桥,到1947年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正好十二年一个轮回。

这十二年,是粟裕从失败中崛起的十二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十二年。

在孟良崮战役中,有一细节令人玩味:

激战四天四夜,孟良崮没下一滴雨。

战斗刚结束,就天降大雨。

被俘的国民党军官仰天长叹:“天也要灭七十四师了!”

灭掉七十四师的不是天,是粟裕和他率领的解放军。

这一战,粟裕连续几天没合眼,满脸胀红,战后测血压高达220。这是他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粟裕虽已离去,但他的战法智慧依然熠熠生辉。

官陡门奇袭战、韦岗伏击战、车桥战役……这些经典战例,至今仍是军校教材中的瑰宝。

粟裕的军事智慧可概括为:“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却始终保持着“斗胆直陈”的勇气和“兵以诈立”的智慧。

真正的“战神”,不是永不失败的人,而是能从失败中站立起来,且愈战愈奇,愈打愈妙。

粟裕用他的一生诠释:败而不馁,方显英雄本色;

智勇兼备,才能笑傲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