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80年德日又联手,军事合作引发亚洲国家警惕!
作者 | 燕赤侠
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全球多地举办纪念活动反思历史教训之际,日本与德国这两个曾经的轴心国成员却在军事领域加速靠拢。
从2021年《情报保护协定》的签署到2025年计划中的陆军联合演习,短短四年间,两国已完成情报共享、舰艇互访、后勤保障体系对接等多层次军事合作布局。
这种跨越地理距离的战略接近,既源于两国对"印太战略"的共同诉求,也折射出全球安全架构正在经历的深刻重塑。
回望历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德国已早三个月在柏林签署投降书。
战后制定的《和平宪法》第九条使日本长期奉行专守防卫政策,而德国则通过《基本法》确立"永不发动战争"原则。
但近年来这种禁锢正在松动,日本2014年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取代武器出口禁令,德国2022年设立千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突破军费上限。
这种政策转向,为两国军事合作扫除了法律障碍。
德日军事合作的制度化进程,始于2021年3月签署的《情报保护协定》,该协定允许双方共享军事情报,其保密等级涵盖"特别防务秘密"。
这份文件突破了冷战时期北约与日本间情报交流的技术壁垒,为后续实质性合作奠定基础。
同年11月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停靠东京港时,舰长施泰因巴赫表示:"此次航行旨在彰显德国在印太地区的存在感",而日方则刻意淡化此举的军事象征意义,强调联合训练聚焦于"反海盗与灾害救援"。
这艘载有240名官兵的战舰不仅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展了反潜演练,更象征性地结束了德军舰艇20年未访日的历史。该舰随后航向南海的举动,被解读为"德国在印太安全事务中选边站的试探"。
2022年成为两国关系升温的关键年份,德国总理朔尔茨4月访日时打破传统,将东京作为其亚洲之行首站而非北京,并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德国将与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加强安全合作"。
德方随行代表团中军工企业代表占比达三成,包括生产豹式坦克的莱茵金属公司高管。
三个月后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访日期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物资供应链联盟",涵盖稀土、半导体等军民两用物资。
这些互动显示出合作已超越单纯军事范畴,向产业与技术领域延伸。
耐人寻味的是,德国外交部内部备忘录将日本称为"亚洲的价值同盟者",这种表述在默克尔时代极为罕见。
2024年1月签署的《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更将合作推向新高度,该协定允许双方军队互相提供燃料、弹药等战时物资,被称为"准军事同盟条约"。
《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通常只在北约成员国间签订,德国与亚太国家签署此类协议尚属首次。
五个月后,德国国防部宣布将向印太地区常态化部署护卫舰,并考虑参与美日联合军演。
日本防卫省2024年度《防卫白皮书》首次设立"欧洲安全形势"专章,其中德国相关内容较往年增加四倍。这些动向显示,两国军事合作已从临时性安排转向系统化运作。
从地缘战略视角观察,日德接近存在明显互补性。
日本想要借德国增强其在欧洲的安全话语权,以平衡中国"16+1合作"机制的影响力;德国则试图通过日本深化印太存在,配合其2020年提出的"印太政策指导方针"。
但两国战略诉求也存在明显差异,德国更关注海上通道安全与经济利益,日本则迫切希望构建对华战略包围网。
这种差异导致合作中时有摩擦,如德国拒绝加入日本主导的"对华技术封锁联盟",坚持与华为保持5G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年后,曾被《波茨坦公告》严格限制军事发展的日本和德国,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推进防务合作。
首先,这种合作突破了两国战后长期恪守的军事克制传统,当曾经的侵略国开始重新武装并相互联合,亚洲国家有理由保持警惕。
其次,合作进程中的"美国因素"不容忽视。无论是德日"2+2"会谈机制,还是联合军演模式,都明显参照美日同盟架构。
最后,这种合作的实际效能仍待观察。调查显示,68%的德国民众反对在亚洲安全事务中扮演军事角色,而日本民调则显示仅有29%的民众支持扩大与北约国家的军事合作。
更关键的是,两国共享"中等强国"的战略定位——既非超级大国又具备区域主导能力,这种相似性促成了"抱团取暖"的安全策略。
日本避免使用"军事同盟"表述,而代之以"价值伙伴关系"的模糊修辞。这种语言艺术背后,是两国对战争责任认知的显著差异。
柏林已经系统清算过历史问题,而东京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的反复屡遭非议;德国建立了几十座纳粹大屠杀纪念馆,而日本仍有多位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
未来两国军事合作的走向,不仅取决于战略利益的契合度,更考验其平衡历史包袱与现实野心的政治智慧。
当曾经的侵略者谈论世界秩序时,最需要的不是战舰,而是对历史的真诚反思!
热点资讯/a>
- 苏超开赛,安徽比江苏还散装
- 何小鹏只花28万,让雷军为小鹏G7“代言”?
- 5000w的比尔全是问题500w的比尔全是优点, 快船为啥这
- 老外游客吃油条忘给钱,次日带翻译过来道歉,店长一句话让老外震
- 电影《灌篮高手》换配音演员引批评 片方发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