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117师政委战死朝鲜,妻子提要求,所有人都傻眼了

点击次数:132 发布日期:2025-10-08

1951年2月10日,朝鲜横城,敌机疯狂轰炸。

39军117师政治部主任吴书被弹片击中,当场牺牲。

电报传回后方,怀着6个月身孕的妻子看完消息,提出了一个要求。

所有人都觉得这要求太难办。

可她坚持要这么做。

01

横城这地方,是朝鲜的一个小镇,平时不太起眼。

可1951年2月,这里成了志愿军和“联合国军”激烈争夺的地方。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双方都想在这里突破对方的防线。

吴书是39军117师的政治部主任,江苏灌云人。他打仗有办法,做政治工作更是耐心细致。战士们都信任他,跟着他打仗心里有底。

那会儿117师接到的任务特别要紧:必须在2月11日夜间穿插到横城西北的鹤谷里地区,切断敌人的退路。

这任务听起来简单,做起来艰难。一夜之间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还得躲着天上飞机的轰炸。稍微慢一点,整个横城反击战的部署就可能受到影响。

朝鲜的2月份,天气特别冷。零下二三十度,哈口气都能结冰。志愿军的棉衣比不上美军的装备,冻伤的战士不少。

但没人叫苦。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一仗打好了,就能把敌人包围起来。

2月11日17时,横城反击战正式打响。数百门大炮一起开火,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向敌军阵地。117师的战士们趁着炮火掩护,开始了艰苦的夜间穿插行军。

山路不好走,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战士们一个跟着一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时不时还得趴下躲飞机。

吴书跟着队伍,一边走一边给战士们鼓劲。他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给大家增添了不少信心。

那一夜,117师克服困难到达了指定位置。占领有利地形,准备阻击敌人。

02

到了鹤谷里一带,激烈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美军第2师和南朝鲜军第8师发现退路被切断,开始拼命突围。坦克开路,步兵跟上,火力很猛。

117师的战士们占据高地,顽强阻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冲锋,敌人马上组织第二次。再打退,又来第三次。

敌人着急了,调来飞机助战。那些飞机飞得很低,几乎贴着山头飞。炸弹、燃烧弹、机关炮,不停地往下扔。

山头上的树被炸得东倒西歪,石头崩得到处都是。有的战士刚挖好的工事,一颗炸弹下来就炸平了。

吴书在师指挥所里,忙着跟各团联系。电话线经常被炸断,通讯兵冒着炮火去接线。有的通讯兵刚接好线,人就被弹片打中了。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117师就像一把铁钳,牢牢卡住敌人的退路。敌人越急,攻击越猛,双方的交火越来越激烈。

2月10日,敌机轰炸更加猛烈。一波接一波,几乎不间断。

吴书正在研究作战方案,外面传来飞机的轰鸣声,越来越近。

有人喊着让大家注意隐蔽,但已经来不及了。炸弹在指挥所附近爆炸,弹片四处飞溅。

吴书被击中多处,倒在了作战地图前。鲜血染红了那张标满符号的地图。

战友们围过来,可已经来不及了。36岁的吴书,就这样牺牲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他没能看到横城反击战的胜利,没能看到117师取得的战果,更没能看到家里的妻子和孩子了。

03

电报传到后方是2月中旬。

那是一份很短的电报,就十几个字:“吴书同志于2月10日在横城反击战中光荣牺牲。”

通讯员推门进来,脚上的雪还没踩干净。他脸色凝重,手里的电报纸微微颤抖。

任何人看到这表情,心里都会一沉。这是传来不好消息时的表情。

她接过电报,手开始发抖。电报纸很薄,透过纸能看到对面的光影。短短几行字,丈夫就没了。

那一刻,屋子里特别安静。通讯员在旁边说什么,好像都听不见了。

6年的婚姻,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两年。吴书总是在打仗,总是在行军,总是说“为了革命事业”。

她习惯了一个人带孩子,习惯了收不到信,习惯了担心。但从来没习惯过这样的消息。

晚上,5岁的儿子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孩子还不懂牺牲意味着什么,只知道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打仗。

“爸爸回不来了。”

“为什么?”

“爸爸牺牲了。”

这两个字说出来特别艰难,嗓子眼里好像堵着什么。孩子愣住了,瞪着大眼睛看妈妈,好像在等她说是开玩笑。

但妈妈没有笑。孩子开始哭,3岁的女儿也跟着哭。

那一夜,她做了一个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丈夫。

04

“同志,这个要求确实有难度。”

师政治处的同志看着眼前的女同志,觉得需要把情况说清楚。她坐在对面,眼神坚定,和许多军属不太一样。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能听到炉子里柴火燃烧的声音。墙上挂着地图,上面插着许多小红旗。

“我知道有困难,”声音平静但坚定,“他是我的丈夫,也是革命的同志。”

“现在运输条件困难,路途遥远,战斗还在继续,而且,同志,这样的事情确实很少有先例。”

政治处的同志翻着桌上的文件,语气委婉。按照当时的通常做法,牺牲的同志一般就地安葬,或者安葬在沈阳、哈尔滨这些地方的烈士陵园。

“我明白。”她顿了顿,“但吴书是江苏人,他心里一直想着家乡。”

这是她第三次来师部。前两次都被婉拒了,理由都差不多:战时条件困难,就地安葬是通常的做法,个人感情要顾全大局。

但她心里有自己的想法。

“同志,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

“你们可能不完全理解。”声音开始有些颤抖,“他走的时候,连最小的孩子都没能见上一面。现在要他一个人留在那么远的地方吗?”

政治处的同志沉默了。

“我是117师的家属,也在后方留守处工作。我为这个师做过些什么,你们都了解。现在我只希望用我的方式纪念他。”

几天后,师部了解了她的想法,但表示完全按她的想法办确实有实际困难。她表示理解。

她整理着丈夫的遗物,把那些珍贵的家书看了又看。

1951年3月,她带着孩子们,用特殊的方式纪念了丈夫。

丈夫以另一种形式回家了。

05

在纪念丈夫时,她又做了一个让一些人不太理解的决定。

“我要用我的方式陪他一夜。”她语气平静,“让他知道家里人都想着他。”

公墓管理的同志有些为难:“这不太合通常的做法。”

“什么通常的做法?”她的声音很轻,“他在朝鲜受了那么多的苦,现在要长眠在这里,我不能让他觉得孤单。”

管理的同志很少遇到这样的要求。她没有再多解释,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让5岁的儿子牵着3岁的女儿,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3月的江苏,天气还带着寒意,地面上有些地方还有残雪。纪念的地方更显得清冷,泥土透着凉气。

她坐下来,把外套脱下来铺着,让两个大孩子坐在旁边。地面硬硬的,透着寒气。

“妈妈,这里有点冷。”儿子缩着脖子,小手冻得有点红。

“我们再待一会儿。陪爸爸说说话,明天他就要一个人在这里长眠了。”她把怀里的婴儿抱得更紧些。

风从上面吹过,发出轻轻的声音。她想起丈夫怕冷,每年冬天都要穿得厚些,总往火炉边凑。

现在他要长眠在这里了。

那一夜,她坐在那里,一遍遍地轻声说话。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吴书,我和孩子们都来了。你看,小女儿长得很像你。”

“你放心,我会把孩子们带大,会告诉他们爸爸是个英雄。”

“我知道你会冷,但从明天开始,我就不能常来了。”

孩子们在她身边慢慢睡着了。她抱着婴儿,望着天上的星星。

那些星星很亮,但看起来有点冷。她想起丈夫写过的最后一封信。

06

信是1951年1月19日写的,离他牺牲只有20多天。

“心里实在想念你。”这是吴书在信里写的话。

她把这封信看了无数遍,每个字都能背下来。

“为什么不给我回信?我羡慕那些收到家信的战友。”吴书在信里这样写。他不知道,她当时正在医院待产,医生嘱咐要静养。

“后来才知道你去照顾孩子了,我错怪你了。但是心里实在想念你,为了斗争和党的利益,必须克服个人情感。”

她每次读到这里都会难过。丈夫在克制自己的思念,她却连一封及时的回信都没能给他。

吴书一共写了5封家书。第一封是1950年10月20日,部队刚到朝鲜的时候。

“离别总是难免的,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情感。”

第二封信里,吴书开始担心家里的情况。

“你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还怀着第三个,我很担心,但我不能回去。”

第三封信写于1950年12月,天气变冷了。

“这里很冷,比家里还冷,但我们的装备不够,你不要担心,我很好。”

第四封信是1951年1月5日。

“我们刚打了一场大仗,很多战友牺牲了,我开始想,如果我牺牲了,你怎么办?”

最后一封信,吴书的语气变得急切。

“我很想你,也很想孩子们,新的孩子出生了吗?是男孩还是女孩?我想回家看看你们。”

但他再也回不了家了。她在纪念的地方坐了一夜,把5封信的内容都慢慢说给丈夫听。

“吴书,女儿出生了,很健康,你不用担心家里,我会照顾好孩子们。”

“你说想回家看看我们,现在你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了。”

天快亮的时候,她站起来,抱着孩子们离开。下午,举行了简单的纪念仪式。她没有哭,觉得丈夫能感受到家人的心意。

07

很多年后,有人问她为什么要那样做。

她说:“那时候我只想到,他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要知道家里人都记着他。”

这回答很简单,也很真实。没有太多大道理,就是一个妻子最朴素的心意。

她后来独自抚养3个孩子长大,日子不容易,但从不抱怨。她把吴书的家书保存了一辈子,用小木盒装着,偶尔拿出来看看。

孩子们长大后,都知道父亲的故事。他们知道父亲是英雄,也知道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是一个女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丈夫的思念和敬意。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女性很多。丈夫去打仗,妻子在家等待。有的等来了胜利的消息,有的等来了牺牲的通知。

她的举动,代表了所有军属的心声: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是生是死,我们都会记着你。

这种情感,简单而深厚。不需要华丽的言语,不需要刻意的形式。就是最真挚的情感。

爱一个人,就是这样。生前支持,死后怀念。她做到了。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背景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和公开史料,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